kkchoice

現金回饋上限使用心得 被拒原因

在市場使用現金回饋信用卡時,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「明明以為可以拿到回饋,結果帳單來才發現被排除」。以下分享幾個本土卡友常踩的雷點,幫大家避開這些陷阱:

  1. 自以為聰明的疊加優惠反被排除

很多人在百貨週年慶時,會同時用電子支付+信用卡想賺雙重回饋,但本土銀行條款常寫明「電子支付交易依收單機構請款名稱判定」,當店家請款名稱被歸類在「非認列通路」,整筆消費就直接歸零。像某銀行標榜網購3%,但透過Line Pay在PChome消費卻被列為「通訊軟體支付」而非網購,就是典型例子。

  1. 低估小數點後回饋計算方式

市場某張熱門卡標榜國內消費2%,回饋上限300元。很多人以為刷滿15,000元就達標,其實銀行計算方式是「累積回饋金額達300元『立即』停止」,等於你刷到第14,999元時若回饋已達299.98元,最後1元只會給0.02元回饋,這種四捨五入機制讓很多人少拿幾十塊。

  1. 誤解分期付款的回饋規則

本土銀行對分期付款常見兩種處理:一是以「首期金額」計算全期回饋,二是完全排除。曾有卡友刷36,000元分12期買手機,以為每期都能拿回饋,結果銀行條款寫「分期交易以請款總額於首期計算」,等於只認列3,000元消費額度。

  1. 自動加值被當成一般消費的迷思

雖然超商自動加值顯示在消費明細,但多數銀行在現金回饋條款會註明「電子票證自動加值屬預備儲值行為」。有民眾每個月固定用電子票證消費8,000元,其中4,000元是自動加值,結果發現回饋只算實際消費的4,000元部分。

  1. 忽略銀行排除名單的更新

某銀行原將Netflix列為影音平台享5%,但112年第三季起默默改歸類在「國際電商」只剩1%。有消費者連續半年被降回饋才發現,銀行官網小字寫著「認列項目每季更新,恕不另行通知」。

建議下載銀行官方APP設定「回饋即時查詢」功能,並養成每月對帳習慣。與其事後爭取,不如先看懂條款裡「排除項目」、「計算基準」、「請款名稱判定」這三個關鍵段落。畢竟在本土市場,現金回饋從來都不是「刷多少就一定拿多少」這麼簡單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