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分期手續費:隱形成本要精算
- 「零利率」≠ 完全免費:多數銀行宣傳分期零利率,但會加收「手續費」(約總金額的 1%~5%),例如買一台 30,000 元的冷氣,分 6 期若手續費 3%,等於多付 900 元,換算年利率可能比信用貸款還高!
- 本土市場常見陷阱:
- 手續費「一次性收取」:第一期帳單就扣款,後續每期仍要還本金,短期資金壓力大。
- 手續費「分期攤收」:雖每期負擔小,但總金額較高,建議用銀行官網的試算工具比較。
- 省錢心法:
- 優先選擇「真零利率+免手續費」活動(常見於大型電商如 momo、PChome 或特定節日促銷)。
- 小額消費(如 3,000 元以下)分期意義不大,手續費可能吃掉優惠。
2. 現金回饋上限:別讓權益睡著
- 市場主流規則:
- 多數信用卡設定每月回饋上限(如 300~1,000 元),超過部分歸零。例如:卡友刷 50,000 元,回饋 2% 理應拿 1,000 元,若上限 500 元,等於損失 500 元回饋。
- 部分銀行採「級距制」,例如 10,000 元內 3%、超過部分僅 1%,需仔細看條款。
- 本土實戰技巧:
- 拆單消費:大額支出分多張卡刷,避開單卡上限。例如買傢俱 80,000 元,可搭配 A 卡(上限 500 元)和 B 卡(上限 300 元)各刷一部分。
- 認清通路排除:許多高回饋卡排除保險、稅費、超商等,誤刷等於白忙一場。
- 緊盯銀行權益變動:本土銀行常縮水回饋,建議每季更新卡片使用策略。
3. 聰明組合技:分期+回饋同時拿
- 挑對時機與通路:
- 節慶檔期(如雙 11、週年慶)常有「分期滿額送現金回饋」活動,例如:「刷滿 20,000 分 3 期,加碼回饋 500 元」。
- 確認分期交易是否列入一般消費計算回饋(多數銀行可,但部分排除)。
- 風險提醒:
- 分期會佔用信用卡額度,若額度不足可能影響其他消費。
- 提前清償分期,部分銀行會收「違約金」或取消回饋。
總結:本土卡友必備心態
- 手續費是成本:先算總支出再決定分期,別被零利率話術迷惑。
- 回饋上限是天花板:高消費族優先選「無上限」或「上限高」的神卡(如台新 @GoGo、永豐大戶)。
- 活用工具:善用銀行 App 查詢剩餘回饋額度,搭配 LINE 社群(如「信用卡省錢報報」)掌握最新優惠。
記得,信用卡是雙面刃,用對能賺回饋、減壓力,用錯反而多負債。建議每半年檢視手中卡片,淘汰不適合的,才能讓每筆消費都花在刀口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