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概念:這是兩種不同層次的優惠
- 免外幣手續費:幫你「省錢」,是基本盤的防禦策略。
- 信用卡優惠活動:幫你「賺錢」或「拿回饋」,是進攻型的加值策略。
理想的狀況是找到一張「免外幣手續費」且「海外消費回饋高」的神卡,但如果必須取捨,就要看你的消費習慣。
1. 免外幣手續費(幫你省下1.5%)
這指的是在國外刷卡,或是在本土網站購買外幣計價的商品時,銀行不收額外的「國外交易手續費」(通常為1.5%)。
- 適合誰:
* 經常在國外網站購物(如:Amazon、日本樂天)。
* 計畫出國旅遊、留學,有大量外幣消費需求的人。
* 不想被額外費用吃掉消費金額的精打細算型消費者。
- 舉例:
* 你在日本網站買了一個12,000日圓的商品(約新台幣2,500元)。
* 一般信用卡:你可能要付 2,500元 + (2,500 x 1.5%) = 2,537元。
* 免手續費信用卡:你只需付匯差換算後的 2,500元。
* 現省:約 37元。消費金額越大,省得越多。
小結:這是一項「保證不虧」的優惠,直接為你的消費成本設下天花板。
2. 信用卡優惠活動 + Apple Pay/Google Pay(幫你賺回饋)
這指的是銀行提供的各種加碼回饋,而透過Apple Pay/Google Pay這類行動支付,有時能觸發更高的回饋率。
- 常見優惠類型:
* 海外消費高額現金回饋:例如海外消費一律3%現金回饋。
* 指定通路加碼:如航空公司、訂房網、國外餐廳消費享5%回饋。
* 行動支付加碼:使用Apple Pay/Google Pay付款,享額外2%回饋。
* 滿額禮/刷卡金:單月刷滿一定金額(如新台幣20,000元),送NT$800刷卡金。
- 適合誰:
* 不介意支付1.5%手續費,但追求更高額度回饋來「Cover」甚至「超越」手續費的人。
* 消費集中在特定通路,能精準命中加碼項目的人。
* 習慣使用行動支付,追求付款便利性與額外回饋的人。
- 舉例:
* 你在國外實體店用Apple Pay消費新台幣10,000元。
* 你的信用卡提供「海外消費3%回饋」+「Apple Pay加碼1%」,但要收1.5%手續費。
* 計算:
* 手續費:10,000 x 1.5% = 150元
* 總回饋:10,000 x (3%+1%) = 400元
* 實拿:400元回饋 - 150元手續費 = 淨賺250元。
小結:這是一項「有機會大賺」的優惠,但需要精算,確保回饋能打平甚至超過手續費。
終極比拚與選擇策略
| 情境 | 選擇「免外幣手續費」 | 選擇「高回饋活動」 |
|---|---|---|
| 小額、零散消費 | ⭕ 勝出 手續費可能比回饋還多,省下就是賺到。 | ❌ 不划算 |
| 大額、指定通路消費 | ❌ 僅是省下基本開銷 | ⭕ 勝出 高回饋(如5%)遠超過1.5%手續費,淨利潤高。 |
| 怕麻煩、不想計算 | ⭕ 勝出 無腦刷,不用擔心被反咬一口。 | ❌ 需精算 |
| 精算師型消費者 | ❌ 回饋天花板較低 | ⭕ 勝出 能最大化利用優惠,賺取最高回饋。 |
市場上常見的聰明組合
現在很多銀行也推出「免外幣手續費」且「提供海外高回饋」的信用卡,這才是市場上的王道。例如:
- A銀行飛行卡:免外幣手續費,海外消費享3%現金回饋。
- B銀行現金回饋卡:免外幣手續費,綁定Apple Pay於國外消費可拿2.5%回饋。
結論與建議:
- 優先尋找「免手續費 + 高回饋」的神卡,這是消費者的最佳解。
- 如果只能二選一,「大額消費看回饋,小額消費看手續費」 是基本原則。
- 使用Apple Pay/Google Pay不只能賺加碼,在海外也更安全(使用Token tokenization技術,不直接透露卡號),是推薦的付款方式。
- 最後,務必詳讀優惠活動條款,注意回饋上限、排除通路與活動期間,才不會看得到吃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