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分期手續費 (分期付款的總成本)
這是指你選擇將一筆消費分為若干期(如3期、6期、12期)償還時,銀行或支付平台向你收取的「總額外費用」。
- 計算方式:通常是以「總金額」的「固定百分比」來計算。
- 特色:
* 金額固定:在分期當下,手續費總額就已經確定,不會因為你提前還款而減少。
* 直觀易懂:消費者很容易算出總共要多付多少錢。
* 常見於行動支付與線上購物:在結帳頁面,系統通常會直接顯示「3期0利率」或「6期手續費$XXX」。
舉例:
你在momo購物網用信用卡買了一台$12,000的吸塵器,選擇分6期,頁面顯示「分期手續費率3%」。
總手續費 = $12,000 3% = $360
- 你總共要還 $12,000 + $360 = $12,360
- 每期要付 $12,360 / 6 = $2,060
2. 年利率 (Annual Percentage Rate, APR)
這是將「分期手續費」換算成一個「貸款」的標準化利率,讓你可以跟其他借貸方案(如信用貸款、現金卡)比較。
- 為什麼要換算? 因為分期付款的本金是逐月償還的,但你每個月付出的手續費卻是固定的。你實際佔用的本金越來越少,但成本卻沒減少,所以「真實的」利率遠高於直覺算出來的利率。
- 特色:
* 真實成本:能更真實地反映你使用資金的成本。
* 便於比較:是比較不同銀行、不同分期方案優劣的關鍵指標。
* 通常不直接顯示:商家和銀行通常只標示「分期手續費率」,你需要自己計算或透過試算工具才能得知年利率。
延續上例:
- 總手續費$360,分6期,總金額$12,000。
- 經過計算(可使用銀行提供的試算工具),這個方案的真實年利率大約會是 11.08% 左右,遠高於3%的手續費率。
3. 年費率 (有時也稱作分期利率)
這個詞比較容易混淆,它有時會被拿來指「分期手續費率」,但嚴格來說它和「年利率(APR)」是不同的。
- 常見用法:在某些場合,銀行可能會用「每期費率」或「月費率」來計算你的分期手續費。
* 例如:月費率0.6%,分6期。
總手續費 = 總金額 $12,000 月費率 0.6% * 6期 = $432
與年利率的關係:如果將月費率簡單乘以12,會得到 0.6% 12 = 7.2%,這叫做「名目年費率」。但因為本金遞減,真實年利率(APR)會更高(約為14.03%)。
總結與比較表
| 項目 | 分期手續費 (總費用) | 年利率 (APR) | 年費率/月費率 (名目) |
|---|---|---|---|
| 定義 | 分期付款的「總額外成本」 | 將總成本折算成的「標準化年利率」 | 用來計算手續費的「每月或每年比率」 |
| 計算基礎 | 總消費金額 | 隨月份遞減的本金 | 總消費金額 |
| 用途 | 讓消費者知道總共要多付多少錢 | 反映真實借貸成本,方便比價 | 銀行計算手續費的基礎 |
| 舉例 | $12,000分6期,手續費$360 | 同上條件,真實年利率約 11.08% | 月費率0.5%,名目年費率6% |
行動支付與信用卡分期的關聯
現在市場上主要的行動支付(如LINE Pay、全支付、街口支付)都深度整合了信用卡分期功能。
- 實體店家掃碼付款:在小吃店、手搖飲、夜市用行動支付結帳時,App通常會讓你選擇要一次付清還是分期,分期選項和手續費會直接顯示在畫面上。
- 線上購物:在電商平台結帳時,選擇信用卡付款並搭配行動支付(如Apple Pay、Google Pay),同樣會出現分期的選項。
- 優惠活動:銀行常與行動支付業者合作,推出「指定通路分期0手續費」的優惠,這等於是無息貸款,是最划算的分期方式。
給消費者的實用建議
- 「0利率」才是王道:優先選擇銀行或商家提供的「0利率分期」,這表示你完全不用多付利息或手續費。
- 學會看「真實年利率」:如果需要付手續費,請務必用「信用卡分期利率試算」工具(各大銀行官網都有)算一下真實年利率。如果年利率超過10%,就要慎重考慮是否真的需要分期。
- 問清楚規則:分期前確認「手續費是內扣還是外加」。內扣是第一期就先收走全部手續費;外加是平攤在每期帳單裡。
- 評估自身財務:分期雖然能減輕當下壓力,但會佔用你的信用卡額度,且未來幾個月的可支配收入會減少。
總之,看到「分期手續費3%」時,心裡要立刻想到「這真實年利率可能超過10%」。養成這個習慣,就能在享受行動支付與分期便利的同時,做出更聰明的財務決策。